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精彩回顾|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3-05-02 浏览次数:10

       4月26日上午,教育心理学系举办了第26期跨学科沙龙,邀请到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李昂然博士,为我们带来题为“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与个体选择:初中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的精彩讲座。讲座中,李昂然博士在中国教育资源市场化的背景下,探究了初中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的效应异质性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启示,令我系师生受益匪浅。

    》》问题提出

      讲座伊始,李昂然博士从课外补习的需求(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 与供给出发,引出课外补习对公共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以及个体教育机会的选择需求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双减政策”颁布以前,课外补习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市场份额要大于国家公共教育的支出,其总利润约占国家GDP的百分之一。课外补习的盛行对中国公共教育体系形成了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引发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担忧。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被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和教育公平之间主要存在两种争论。是,教育领域的过度市场化虽然使得大多数家庭拥有了除公共教育之外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但会造成既得利益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固化社会再生产过程,加剧教育不平等程度。二是,传统的学校体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低效的,应当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进行修补,市场机制会使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达到优化,从而改善弱势群体的境遇,促进社会流动,减少教育不平等。

      李昂然博士认为这两种不同论点为研究中国的课外补习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但哪种视角对理解市场化条件下课外补习和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更有说服力,仍然是当下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课外补习文献发展脉络

      李博士介绍,我国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参考借鉴国外经验研究结果(1980-1990年代)。由于缺乏国内实证研究数据,研究者大多依靠国际经验理解中国的课外补习现象。

      第二个阶段:国内内生需求引发的课外补习研究(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随着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学者开始关注国内课外补习对公共教育体系的冲击。但是,仍然缺乏实证基础,以理论论述为主。

      第三个阶段:我国课外补习实证研究的兴起(2010年代至今)。随着国内调查类研究数据建构的不断完善,大量立足本上化的课外补习经验研究涌现,课外补习对提升学生成绩有没有作用研究结论大多互相矛盾。

      对于第三阶段课外补习的效用结论异质性的原因,李博士认为有二。

      其一,选择性偏误引起的内生性问题使得传统回归分析无法获得课外补习效应的无偏估

      其二,课外补习作为市场化下个体自我选择的教育方式,其效应具有高度异质性。

    针对于第二个原因,李博士认为基于倾向值的效应异质性分析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体选择影响下的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倾向值分析方法对于研究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有其独特的优点

      第一,通过对课外补习参与机会的研究,其倾向值能够区分不同社会阶层在家庭学校背景因素和父母教育参与方式上的群体差异,从而可以帮助研究者对课外补习受益群体进行群体特征的理想型侧写,可以为课外补习政策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二,通过对复杂影响因素的降维处理,课外补习效应和其倾向值构成一个简化的二维体系。因此,其交互作用可以突破简单的线性假设,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半参数和非参数的平滑分析方法去检验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Zhou & xie,2020)。

    》》研究问题

      在阐述研究问题时,李博士个绍说在面对应试教育体制束缚时,父母和孩子往往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制度的安排,反而会从自身的境遇出发,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去试图在体制框架内合理地获得自认为的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个体选择机制会影响课外补习。

      1.个体、家庭、学校因素是如何影响课外补习参与的倾向性?

      2.根据课外补习参与的倾向性差异,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是如何产生异质性变化的?

      之后李博士根据研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有三,如下:

      1.积极选择假设(最有可能付诸行动的个体获得收益最大,最不可能付诸行动的个体获益最小)。

      2.消极选择假设(最不可能付诸行动的个体获得收益最大,最有可能付诸行动的个体获益最小)。

      3中间选择假设(付诸行动中等可能性的个体获得收益最大)

    》》数据分析

      在数据的选择方面,李博士选择的是“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CEPS )的数据。使用学习成绩变量(2014-2015学年的数学、语文和英语考试成绩 )作为因变量、课外补习变量( 是否参与课外补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变量,检验整体补习、单科补习-语文数学和英语补习和假期补习的效果)作为自变量来研究课外补习效果的异质性。同时在分析中,把个体、家庭和学校层面因素作为协变量去探究这些因素对课外补习选择及其效应的影响。

    据李博士介绍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描述性分析

      2.课外补习倾向值模型分析(Logit回归模型)

      3.课外补习同质性效应检验(倾向值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4.基于倾向值的课外补习效应异质性探究(Heterogenous Treatment Effects)

    》》研究结论

      第一,根据参与课外补习的频向性来看,可以大致区分不同社会阶层在个体,家庭和学校背景因素和父母教育方面上的差异。

      第二,从参与课外补习的领向性来看,具有中等可能性的学生从中获得回报相对高于其两侧课外补习参与可能性较高或较低的学生。

      第三,课外补习的异质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学科和补习形式上的差异。

      最后,李博士探讨了课外补习效果异质性对于教育政策的启示,课外补习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补习的市场应该是想办法安置而不是取缔。我系师生也就课外补习异质性研究中倾向值匹配的分析方法和课外补习的研究前景与李博士展开深入探讨可谓受益匪浅。





    ~END~















    联系我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