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佳绩|教育心理学系重要学术成果推介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10 本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师生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部分成果,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欢迎批评指正。 -------------------------------------------------------------------------------------------------- [·论文·] 社会情感能力能否有效减少学生受欺凌?--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张静 金泽梁 黄忠敏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 研究以 OECD 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托社会生态理论和 OECD 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描述 10 岁和 15 岁组学生受欺凌现状,以及探究影响欺凌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欺凌的关系,并发现网络欺凌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和校园欺凌相关性较高:另一方面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探索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欺凌的重大影响,其中自控力和抗压力是预测学生不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键因素,信任能力是受网络欺凌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揭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和欺凌现象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启示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视角对学生受欺凌进行全方位且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 [·论文·]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及努力成本认知对其英语学业成绩与未来选择的影响:一项交又滞后研究 张琳嘉 姜怡 陈书雨 [·期刊·]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摘要·] 基于情境期望价值理论,本研究对690名中国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信念(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认知与努力成本认知)进行了间隔一年的追踪,探讨青少年学生在英语学习领域的能力、价值和成本信念之间的纵向关系,及其对后续学业成绩与学业选择意向的影响。潜在交叉滞后模型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努力成本认知为相互预测关系,且先前的努力成本认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随后的兴趣价值认知。这些结果显示了努力成本认知在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努力成本认知与自我效能感显著预测最终的学业成绩,兴趣价值认知与自我效能感则显著预测学业选择意向。本研究的发现揭示了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认知与努力成本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性,为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信念的动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证据。 ------------------------------------····-------------------------------------- [·论文·] 基于问题解决过程数据的状态反应测量模型 肖悦 刘红云 [·期刊·]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摘要·] 在基于计算机模拟的交互式任务中,不同个体对于相同的任务会展现出不同的作答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行动序列。这些行为序列同时包含着与被试有关和与任务有关的丰富信息。对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使用贝叶斯方法的状态反应(state response,SR)测量模型。该模型假设,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做出的每个行为都是由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当前问题状态的容易程度共同决定的。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与Chen(2020)提出的连续时间动态选择(CTDC)测量模型中的行为子模型(简称DC模型具有一定的联系)但DC模型只定义了一个任务层面的容易度参数,完全忽略了任务的过程特征,本文提出的SR模型则在定义上更接近实际情况。模拟研究显示,SR模型在参数估计方面表现良好。并且,当任务内状态容易度参数相等时,SR模型的估计精度与DC模型相当:而在任务内状态容易度参数不相等时,SR模型的估计精度则明显更高。对于来自PISA 2012的实证数据,SR模型比DC模型具有更好的模型拟合。并且,每个任务中的多个状态具有明显不同的容易度参数估计值,对于描述交与式任务的步骤具有实际意义。实证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展现出SR模型的合理性。 ------------------------------------····-------------------------------------- [·论文·] 教学视频中的社会语境教学促进了二语词汇的学习 张志聪 李赫明 周加仙 [·期刊·] Heliyon [·摘要·] 视频讲座正在成为成人学习新的第二语言的一个重要和可获得的方式。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不同,视频教学的异步模式对教师的挑战更大。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成人在基于视频的社会学习环境中的第二语言词汇学习。参与者包括116名中国大学本科生。他们通过三种教学视频讲座条件之一学习德语单词: 社会-语境(SC)条件,图片-拼读(PP)条件和无图片-拼读(NPP)条件。我们测量了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认知负荷、内在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结果表明,与PP和NPP条件相比,SC条件下的成人学习者在词义b保留方面的表现明显更好,具有显著更高的内在动机,并且认为认知负荷显著更低。其意义在于,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学习教学法为成人学习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基于视频的二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表现。 ------------------------------------····-------------------------------------- [·论文·] 基于混合建模的多维4PLM贝叶斯MH-RM算法 郭少阳 陈彦垒 郑蝉金 李贵玉 [·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 [·摘要·] 最近有一些研究已解决了单维四参数逻辑模型(4PLM)的估计问题。尽管已存在这些成果多维4PLM (M4PLM )仍面临挑战,Fu等人(2021)提出了吉布斯采样器以解决M4PLM问题,但较为耗时。本研究针对M4PLM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建模的贝叶斯MH-RM (MM-MH-RM)算法以获得最大后验(MAP)估计。在MM-MH-RM算法与原始MH-RM算法的比较中,两项模拟研究和一项实证研究表明,MM-MH-RM算法具有混合建模方法的优点并且可以在保证收敛速度和快速计算的情况下生成更稳定的估计。在线附录中提供了MM-MH-RM算法的MATLAB代码。 ------------------------------------····-------------------------------------- [·论文·] 不同空间表征对字母类SNARC效应的影响: 电生理学证据 沈洁 何华 武斌,周加仙 [·期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摘要·] 以往诸多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间表征会对数字SNARC效应产生影响,但对字母的SNARC效应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采用两种空间表征方式(字母和表盘)探究其对字母类SNARC效应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字母产生了类SNARC效应,且在表盘这一表征中会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即对于排在字母表前面的字母左手反应更快,排在字母表后面的字母右手反应更快,而当把这些字母放在表盘中比较时,左右手反应时表现正好相反。ERP结果显示,两种表征中出现的字母类SNARC效应均在额区和顶区产生显著激活,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了和数字材料有一样的加工脑区。本研究丰富了对SNARC效应产生条件的认知,同时左证了SNARC效应的产生是对顺序信息和空间信息加工的脑区同时参与的观点。 ------------------------------------····-------------------------------------- [·论文·] 接受方的偏好信息对于4~10岁儿童评价社会善念行为的影响 臧璐 李丹丹 赵欣 [·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摘要·] 社会善念行为是一种尊重他人选择权的间接亲社会行为。本研究共招募91名4~10岁的儿童参与以探究接受方的偏好如何影响儿童对(不 )留选择行为的评价。在社会善念任务中,我们呈现一系列有关于水果加餐的故事,每个故事中均有两个故事人物排队领取水果,排在前面的故事人物(即,行动方)需要从两个非唯一和一个唯一物品中做出选择(如,两个苹果和一个香蕉 ),她的选择会影响到排在后面的故事人物(即,接受方)是否拥有选择的权利。在该任务中,我们系统操控接受的偏好( 偏好未知:已知接受方偏好唯一的物品,已知接受方偏好非唯一的物品),儿童需要针对每种偏好情境下留选择和不留选择的故事人物做出社会评价。结果发现,儿童从4岁起就认为拿走别人偏好的唯一物品是不好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为当接受方偏好未知时,留选择比不留选择更好,但是,当接受方明确偏好非唯一的物品时,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逐渐认为留下两个相同的但却是他人明确喜欢的物品是更好的行为。上述结果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仅可以理解偏好的价值,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可以综合考虑选择和偏好的价值并做出灵活的社会评价。本研究对于探究儿童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评价及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社交互动及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心理学系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系致力于为青年教师搭建多维成长平台,引导教师潜心科研、专注教学,不断推进教研相长,以期建成一支科研能力突出、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师队伍。 ~END~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