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儿童早期阅读和数学发展的共变性基础 发布时间:2021-10-20 浏览次数:10 10月13日下午,教育心理学系在田家炳教育书院1014举办了第十三期教育心理学跨学科沙龙。本次跨学科沙龙邀请到的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育心理研究所的杨秀杰博士。报告主题为:“Covariations between Reading and Math: Visual-spatial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儿童早期阅读和数学发展的共变性基础:跨文化追踪和脑机制研究)。本次沙龙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校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热情参与。
杨老师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项目《我不是笨小孩》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我国目前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儿童的基本状况,指出,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对儿童的一些学习障碍背后的生理机制了解不够深入,让社会关注有学习困难的儿童,也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杨老师及其团队基于从以下三个方面:视空间、语音加工、跨文化追踪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行为研究发现,动态视知觉对单词阅读和数学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两条不同的路径实现的。在数学发展方面,动态视知觉可以影响儿童早期的数学知识,比如数字运算,从而影响到其数学技能的发展。在单词阅读方面,动态视知觉则通常会影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从而作用于单词阅读。基于此发现,杨老师及其团队进行了神经影像学研究,回答了视觉感知和阅读之间的神经联系机制的相关问题:视觉感知在阅读技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患有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儿童缺乏利用他们的额枕连接将视觉感知与阅读流畅性联系起来的能力。 在杨老师结束研究分享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以及线上参与的同学对该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好奇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是否存在不同,杨老师基于实验研究回答道,农村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确实高于城市儿童,在许多地区存在的多子女家庭、隔代抚养的情况与阅读障碍有一定相关。
马淑风老师提出,我国对于阅读障碍的儿童似乎还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现在有没有一定的筛选标准来选择研究对象呢?杨老师首先肯定了中文阅读障碍筛选有一定困难,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符合中国常模的智力测验以及识字量进行研究。对于计算障碍,目前在国内,特别是大陆地区是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老师的团队正在集中开发这样的测验,她期望能够早日将测验应用于实际。最后,杨老师也推荐了两本在此研究领域的权威书籍:《走出迷宫: 认识发展性阅读障碍》,《Children's Literacy Development》。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