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二十一世纪核心素养测量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8-10-22 浏览次数:362 10月22日,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协办的第二届二十一世纪核心素养测量研讨会在华东师大文附楼118如期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郑蝉金副研究员主持。 开幕致辞 上午9点,会议正式开始,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刘欧博士致开幕辞。 ▲刘欧博士 刘欧博士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宗旨,即提供一个全球化的讨论平台促进中国、美国及其它国家地区对于学生素养的测评和结果的应用,并促成国际间和国内的研究合作。 ▲袁振国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振国主任到会表示祝贺并致辞。他表示,目前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各场合常被提及,但对如何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的讨论却很少。对于核心素养,仅有舆论不够,既然核心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应把它落到实处,测量必不可少。最后,袁主任对本次会议所起到的交流和传播效果寄予厚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上午报告 上午,香港中文大学侯杰泰教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刘欧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郭少棠院长、博雅闻道考试与评价技术研究院张洪晓院长为大家作报告。 ▲侯杰泰教授 侯杰泰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测评21世纪素养的大型研究:启示及挑战”。侯杰泰教授简要介绍了他在PISA方面所做的研究及其在OECD所做的工作,并在阐述了OECD制定的2030 能力框架后,以实例说明PISA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刘欧博士 刘欧博士为与会人员介绍了核心素养测评的全球现状和中国趋势,以及目前国际上测量中小学、大学和企业核心素养的代表性研究机构。刘博士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具有可塑性的,不同阶段都应通过测试、提高和培养、评估培训效果对素养进行系统培育。最后,她还介绍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新项目ETS HEIghten,该项目是在对高校校长访谈、现有试题开发和现有理论等多方面的基础上,历时三年做出的素养测评框架。 ▲张洪晓院长 张洪晓院长的报告主题为“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的测量与应用”。该报告重点介绍中学生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全国竞赛的比赛结果及分析。竞赛采用ETS HEIghten项目的批判性思维量表,由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6835 名学生参加,结果显示:第一,竞赛的高中生表现不俗;第二,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受高中类型、期望高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第三,传统学科考试未必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有针对性地测量评估。 ▲郭少棠院长 上午最后报告的是郭少棠院长,郭院长长期推行博雅教育,他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院是如何以培育未来整全人才为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 下午报告 下午,华东师大教育心理学系杨向东教授、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沈小平院长、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顾琳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朱红副教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凌光明博士为大家作报告。 ▲杨向东教授 杨向东教授以“课堂中的创造力测评”为主题,将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结合,介绍学校真实课堂情境中的创造力测评相关研究。首先,杨教授对创造力的内涵进行简要阐释,之后杨教授针对两个课堂创造力测评的研究,向与会人员介绍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沈小平院长 沈小平院长从护理专业的视角,和与会人员讨论了“基于欧盟高等护理专业通用能力的中欧联合调优研究”。沈小平院长梳理、对比了中国和国际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调整和优化专业有效地优化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符合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沈院长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欧洲教育结构调整优化项目,该项目中的多项,国际护理专家在本科教育中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科特定能力达成包括40项条目的共计6个能力共识,其中多项条目可为教育领域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借鉴。 ▲顾琳博士 顾琳博士针对ETS HEIghten项目中多元文化素养测试,向大家介绍其测评框架和任务执行过程,以及这一考试在中学生能力大赛决赛阶段的运用和结果等内容。 ▲朱红副教授 朱红副教授基于结构发展理论,向与会人员阐述了对核心素养测评的理解。朱红副教授阐明,核心素养测评与结构发展理论在追求的永恒性、超越性、可迁移性、高阶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共识。之后,朱红副教授进一步解释基于结构发展理论理解核心素养的合理性。 ▲凌光明博士 凌光明博士以“HEIghten核心素养评估体系及其在美国高校的应用”为题,介绍了ETS当前开展的HEIghten项目,并就其在美国两所高校的实际应用情况向大家展示了基于学习成果测评的适用性及价值。 提问讨论 在提问环节,与会人员就国内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测评、未来教育的走向和评价趋向个性化等方面提出问题,得到了诸位专家的积极回应,现场讨论热烈。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