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校庆学术报告《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成本认知视域下的回避性动机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23 浏览次数:10 2024年10月16日下午2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在田家炳教育书院120室开展了第一场2024年校庆学术报告会。本次学术报告的题目为《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成本认知视域下的回避性动机分析》,由教心系姜怡副教授主讲。 回避性动机的引出 2018年PISA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上排名第一,但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在全球范围内却处于倒数前列。姜怡老师认为,现在中国教育界面临的大问题就是怎么改善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逃避动机,而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姜老师希望从学习动机的角度解答这一问题。 姜老师介绍了学习动机的理论框架。动机被定义为指引行为的动力和方向,分为趋近和回避性动机。其中,回避性动机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不爱学习。 成本认知的概念与测量 学习情境中的成本认知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成本认知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与学习成绩、拖延、回避倾向等有显著相关性,高成本认知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姜怡老师指出,传统的情境期望价值理论(Situation-Expectancy-Value Theory, SEVT)未能充分考虑成本认知的重要性。 成本认知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青少年学习情境中,主要是四个维度:努力成本、机会成本、自我成本、情绪成本。据此,姜怡老师团队开发了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成本认知量表。并且,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并分类学生逃避学习的因素,确认这些因素可以归入四种成本认知的类型,证实了成本认知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SEVT中的成本认知 既然成本认知影响学生学业态度,那么它对于学习是否有一些独特的作用,是传统期望-价值理论无法预测的?换而言之,加入成本认知的变量,是否能使这个模型的预测力更佳?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姜怡老师提出期望-价值-成本模型。在单独加入成本认知变量后,发现能进一步解释不同学习结果的变异,即相比传统模型,新模型更好预测学生学业成绩。 尽管大多研究者承认当前关于成本认知和期望-价值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期望、价值与成本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仍需探讨。 姜怡老师团队通过统计学分析,验证自我效能感、学习价值和成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未来选择意愿、回避意愿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成本认知越高,学生的回避倾向越强;而高学习价值认知可缓解这种回避倾向。 在初步研究后,研究团队进行了追踪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变量间的关系。首先,自我效能感和努力成本之间互相影响,学生越自信,努力成本认知越低,反之努力成本越高,也会影响自信;其次,努力成本显著负向预测学习兴趣,即学生认为学习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其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除此以外,姜怡老师使用新的研究方法聚焦个体,而非单纯的变量关系。通过测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价值认知和成本认知,识别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 最后,为了探究期望-价值-成本认知各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姜怡老师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发现成就价值和情绪成本在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后续研究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其对学习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总结 关于未来研究取向,姜怡老师列举以下四个方向: 1、社会环境因素对期望价值和成本认知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 2、从长期追踪数据来看,成本认知会有怎样的具体变化发展轨迹。 3、探讨成本认知如何影响行为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 4、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以提升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表现,尤其是面对AI主导的教育环境时。 在讲座提问环节,同学和家长们就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动机、研究对象选取等问题与姜怡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启示 在本次讲座中,姜怡老师探讨了当代中国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挑战和心态。东亚国家的学生虽然在学术表现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他们对学习的负面感受却相对较强。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一种值得人们关注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心态。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者和研究者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术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健康和心理状态。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价值与乐趣时,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实现自我成长。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