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岛脊曲线理论: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接口?
发布时间:2023-04-04 浏览次数:10
3月29日下午,教育心理学系举办了第24期跨学科沙龙,邀请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蔡雨阳博士,为我们带来题为“岛脊曲线理论: 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接口?”的精彩讲座。讲座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蔡雨阳教授首先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变”的思想,随后介绍了岛脊曲线理论的外延内涵,以及如何将岛脊曲线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融合。最后,蔡雨阳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在实证研究中应用岛脊曲线,足见该理论的综合性与可操作性,令我系师生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中“变”的思想
岛脊曲线理论 (Island Ridge Curve,IRC)是蔡雨阳教授近年来基于语言测评效度研究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理论。讲座伊始,蔡教授简要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变”的思想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进程的启发,其核心概念取自《易经》。《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
蔡雨阳教授首先选取了《易经》乾卦辞引入岛脊曲线的理论渊源: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 :见(现) 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其中,蔡教授主要选取了潜龙勿用 (Submerged Dragon)、见龙在田(Resurfaced Dragon)、飞龙在天(Hovering Dragon) 和亢龙有悔(Repenting Dragon) 作为岛脊曲线的理论内涵,用于描述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使用策略对其语言水平的影响趋势。
》》岛脊曲线理论
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能力对其语言水平的影响一直是语言测试领域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个问题,Cai & Kunnan (2020)研究表明,随着学生语言知识增长,其阅读策略对其英语水平的影响呈现“降-升-降”的趋势,形如岛脊,故被称作“岛脊曲线”。
蔡教授介绍,岛脊曲线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语言测试领域。岛脊曲线旨在为人类主要能力与学习能动体/贡献者(agents)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理论阐释,主要用于描述随着个体主要能力不断成熟,学习能动体/贡献者对于主要能力的影响产生波动、非线性的变化趋势。

然而,蔡教授同样指出,并非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都会产生岛脊曲线,也并非所有适用于岛脊曲线的变量关系都会刻画出完整的岛脊曲线。关于岛脊曲线变量的选取,需要考虑三个因物
1.Agents(能动体、贡献者 )
2.Patterns(模式)
3.Theorems(法则)
关于Agents的选取,蔡教授认为主要可以考虑Affect(情绪)、Cognition (认知)、Blended Factors (混合因素)三个方面:

关于Pattern选取,蔡教授认为可以主要考虑linear,quadratic,cuboid三种模式

提及Theorems,蔡教授认为有三个法则非常重要:
1. Bipolarity (阴阳转化、正负转化)
2.Golden Centrality(中庸之道)
3.Self-adaptation(学习者自知自觉、自我调适)

目前,已有的基于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部分实证研究已证实了岛脊曲线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例如,Cai & Kunnan (2019) 发现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表现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如何在实证研究中运用岛脊曲线
蔡教授介绍,在实证研究中应用岛脊曲线主要包括5个步骤:
1. Deciding Competence
2. Deciding Agents
3. Grouping Cases
(1) 使用(-1.29),-.71,1.29 SD几个点分组
(2) 使用-1,+1分组
(3)使用3/4分组
(4)使用标准化测试的分组标准
(5)使用潜在剖面分析等方法分组
4. Multiple-group Analysis
5. Interpreting Findings

最后,蔡教授总结,岛脊曲线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接口我系师生也就岛脊曲线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与蔡教授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可谓受益匪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