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仙研究员课题组2023年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0 周加仙研究员课题组2023年精彩回顾 2023年,周加仙研究员领导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团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发表论文22篇,出版译著1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创设了教育神经科学交叉学科专业,开设了系统的课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在社会服务方面,周加仙当选为民进上海市妇女儿童委员会副主任,承担了沈阳皇姑区中小学名优校长暨新晋校级干部培训,积极推进教育神经学科在教育实践中的转化与应用工作。 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约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基地遍及上海、哈尔滨、沈阳、昆明、贵阳、潍坊、泰安、淄博、成都、金华等地,转化应用实验基地的发展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转化应用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设计中,开发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涵盖了17门学科,为提升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探索了一条科学严谨的途径。 一 教育神经科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制定并实施我国第一个教育神经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周加仙研究员在我国率先创设教育神经科学专业。 2010年,她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教育神经科学专业,招收研究生,教育神经科学专业正式列入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多年来陆续招收了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专门设立了教育神经科学专业,开设了系列性的教育神经科学课程(参见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多年来,团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了教育神经科学的优秀人才。由于跨学科、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教育神经科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能文能理,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均受到欢迎。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有多名硕士毕业生到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任职,成为高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毕业生到阿里巴巴、拼多多等著名企业工作。在课题组学习的同学被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录取。 2023年,周加仙研究员指导的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志聪被遴选首届杰出青年训练营营员。这个训练营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不同的机构共同举办的,旨在帮助学习科学领域的青年学者提升学术水平、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学习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本次训练营一共录取来自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的23名优秀营员。张志聪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共发表学术论文7篇,包括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Heliyon和Mind, Brain, and Education等SSCI、CSSCI期刊,并获得过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和多项奖学金。 周加仙研究员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李赫明于2023年毕业,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她在读硕士期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中荣获A类特等奖,在全国总决赛中获英语风采大赛全国二等奖、演讲比赛全国三等奖。在国际顶尖会议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发表口头报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篇。 二 学术论文成果丰硕 重要论文&著作 周加仙课题组主要从事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研究。2023年,周加仙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发表论文22篇,出版译著1部。重要论文与著作有: 1. 《不同空间表征对字母空间-数字联合反映效应:电生理的证据》 作者:沈洁、何华、武斌、周加仙(通信作者) 2. 《在视频教学中使用社会背景促进第二语言词汇学习》 作者:张志聪、李赫明、周加仙(通信作者) 3.《敏感性养育行为对儿童脑发育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与影响因素》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作者:周加仙、徐宜兰、张梦润 4.《教育中神经神话的可视化分析及教育启示》 作者:周加仙、张志聪、陈丹、沈洁 5.译著《精准学习》,译者:周加仙等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 2023年12月27日,《精准学习》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位列TOP 9。 (2) 最强大脑、北京大学魏坤琳教授推荐《精准学习》,位列抖音社科爆款排行榜第3名。 (3) 2023年4月24日,《精准学习》入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3年春季心理学联合书单。 (4) 2023年12月5日,《精准学习》入选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推介的12本好书,位列第三。 三 推动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 学科发展 周加仙以及团队的多位学生参加了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年会,在会上做了7个口头报告。 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主办,会议下设7个子会议和11个工作坊。我系周加仙研究员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担任了本次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副主席、教育神经科学子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教育神经科学的转化与应用工作坊主席,组织与推进我国的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发展工作。 周加仙在教育神经科学子会议做了《教育神经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的报告,她详细地阐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与超学科的属性,指出教育神经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成果是否面向教育实践应用。教育神经科学的知识建构与知识判断的标准在于科学性、实践性与有用性。 教育神经科学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满足国家教育需求。教育神经科学子会议座无虚席,前走廊、后走廊、中间过道都坐满了关心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与会者。 周加仙研究员在工作坊做了主题报告《教育神经科学与拔尖创新教师的培养》,她指出,拔尖创新教师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一些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勇立潮头,率先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助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实践界最为宝贵的拔尖创新人才。 周加仙研究员团队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分享了各自在教育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博士研究生张志聪做了《教学视频中的社会-语境线索促进第二语言词汇学习——基于近红外成像的证据》报告,研究者基于社会二语学习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和整体教学法理论,比较了视频环境中的社会二语教学法(SC)与传统的拼读教学法(PP)。研究发现,与PP条件相比,SC条件下的学习者在词义再认、回忆和内在动机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外在认知负荷显著较低。这表明,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学习教学法为成人学习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在线第二语言学习环境。 硕士研究生李淑雅做了《从具身语言观看手写效应对词汇识别的影响》报告,她基于多感官方式、互动情境、书写效应等认知神经科学原理,并以四年级英语教材为例,进行了书写训练的互动式教学设计,以期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硕士研究生许浩宇报告了《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元宇宙教育应用与展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学习成长》,他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学习记忆、情绪认知和运动锻炼三个方面分析了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元宇宙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真实案例、科学机理和发展前景,对未来教与学方式的优化升级等方面作出了初步展望,以“学-身-心”相互联结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硕士研究生邓凌晖做了《基于神经效率假说的资优儿童教育应用》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神经效率假说的基本内容。在执行相同认知任务时,资优儿童的脑区激活程度低于一般儿童。这种神经效率的差异表现在类比推理、决策冲突、认知控制、工作记忆这四个高级认知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应对这些认知能力进行着重提升以提高资优儿童的任务表现。在任务难度上,神经效率假说仅适用于中等难度的任务,过低难度的任务会造成资优儿童神经效率的浪费,由此得出,我们不应该在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一刀切教育,而是应该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准确控制任务,“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资优儿童的潜力。 硕士研究生朱玥橦与实验学校的教师合作做了《基于教育神经科学证据的初中正念减压课》的报告,并主持了工作坊的汇报环节。报告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采用循证教育实践的思路,以八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考前压力为例,设计了课例,运用正念冥想练习来缓解八年级学生的考前压力。 四 策划、组织、展出教育神经科学展厅 教育创新博览会
周加仙研究员负责第六届教育创新博览会教育神经科学专题展厅的策划、组织与展出工作。 2023年11月18日至21日,周加仙研究员组织了全国高校与中小学校的研究者参加第六届教育创新博览会,本次教博会在广东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以“汇聚·共享·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展示了2200项优秀教育创新成果,举办了1123场工作坊。 周加仙研究员负责此次教博会脑科学与学习展厅的展示工作,共展示海报56块,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参展,举办了23场工作坊。 周加仙指导的6所实验基地学校也参加了此次展览,包括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沈阳尚品东越学校、贵州贵阳普瑞学校、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新世界实验小学、云南昆明长水实验学校、哈尔滨群实第二实验小学校等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基地学校。参展的大学和中小学校的教师的精彩展示,让大家了解了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研究,体现出了新学科、新视域、新理论、新风采。工作坊报告亮点纷呈,引得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五 社会服务 交流&培训 2023年6月30日到7月4日,周加仙策划、组织了我系教育神经科学与新课标的科学有效落实培训班,沈阳市皇姑区49名中小学名优校长与新晋校级干部在华东师大接受了为期五天的培训与交流。 培训分两种形式:专家讲座和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基地学校研学访问。沈阳大学教育学院的郭文哿主任在培训结束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此次培训收获巨大,各位专家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报告,为学员带来了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因而她对于培训过后的实践运用充满了期待。
总结 综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非常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些年来,积极支持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以及转化与应用研究,为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教育强国的建设积极探索科学的途径。 展望2024年,周加仙课题组将进一步发挥团队的学科交叉研究优势,聚焦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END~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