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我系周加仙研究员负责组织的教育神经科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28
    • 2022年11月11-1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2022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会议以“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为主题,吸引了1.9万余人收听收看。周加仙研究员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的副理事长,主要负责分会的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发展工作。在此次会议上,周加仙研究员担任程序委员会副主席、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工作坊主席,组织了8场教育神经科学专题报告,包括主旨报告一场,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工作坊三场,教育神经科学子会议四场,共计70位演讲者为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们提供了75场精彩的报告,其中40场报告来自周加仙团队。

    • -------------------------------------····-------------------------------------

    •   我系周加仙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学生沈洁、许春燕、张志聪、徐蓓蕾、李淑雅、高于婷,佛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学生关明扬、许浩宇,访问学者徐宜兰,在课题组学习的教育学部本科生谢心童等人的文章被此次大会录用。他们从教育神经科学的崭新研究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聚焦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重要科学问题,做对教育有用的研究,成为接受了系统培养的新一代教育神经科学专业研究者,跻身于世界课堂教学研究的最前沿,为我国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严谨、可靠的“硬”证据。

    •  

    •   周加仙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项目研究进展:深耕22年的课堂教学革命》。周加仙研究员阐述了22年来,她带领团队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致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满足国家重大教育需求积极探索科学的途径。

    •   她回顾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的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再到教育神经科学的超学科研究范式,指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者借助各类神经影像技术,打开了人脑学与教的黑箱,是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重建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三条关键标准:科学性、有用性、可靠性。最后,她采用教育神经科学的循证教育研究思路,以语言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新课标的科学有效实施,揭示了教学方法背后的神经科学证据。

    •   目前,她在上海、沈阳、哈尔滨、昆明等地建立了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学校。教育神经科学的知识进入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与高中等不同学段的课堂,涉及到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学、地理、道德、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14门学科。有研究报道,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的教学方法,最高可以提高440%的课堂教学效益!教育神经科学正在为课堂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  

    •   沈洁和许春燕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外部表征方式、问题解决的认知神经机制、执行功能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关系,提出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意解题策略的传授,依据人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供不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大脑学习的效率。

    •  

    •   许春燕、张志聪等人分析了教师对技术应用的伦理看法与其接受态度的相关关系。她提出教育政策制定和监管者、教育领导者和教师都应高度重视神经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对于保障学生的人身和隐私安全,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徐蓓蕾和李淑雅分析了汉字的发展及其与图画的关系,报告阐述了阅读中图形与文字的神经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拼音文字与汉字在视觉词形区中的差异,针对汉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汉字教学的发展。

    •  

    •   李淑雅研究了“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及举措”,她对方言、英语语音和负迁移进行定义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生理机制,发现语调区域的联系,并且基于同化和顺应理论解释负迁移机制,基于语音干预机制提出了语音训练和社会互动的举措。

    •  

    •   谢心童和高于婷从行为研究和神经机制两方面梳理了工作记忆对二语水平的预测作用,研究了N-Back训练范式对工作记忆的促进效果,并据此提出了有效的二语教学策略。

    •  

    •   关明扬和许浩宇分析了儿童脑中对正字法信息的加工,并根据教育神经科学证据对儿童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建议。

    •  

    •   我系访问学者徐宜兰、周加仙报告了《儿童缘何需要慢教育一一人类幼态持续的生物学机制》,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一个大致相似的、“慢”的时间轴。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对应于一定的时间轴,教育不应落后于这个时间轴,也不应过快、过早地超越这个时间轴。徐宜兰、周加仙的另一篇文章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提出了教科书的编制策略,指出教师的教学可进一步提升图像的可感化、可视化、可操作化,在具身认知的学习情境里将学生引入深度学习之中。

    •   李璐、周加仙结合神经科学、生理科学、心理学等研究证据,从幸福感与学校教育、幸福感的神经与生理机制、将幸福感融入教育的教育神经科学理念与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将幸福感融入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助力实现“脑与教育”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我系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采用循证教育的研究策略,积极为我国的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提供严谨、科学、可靠的证据,为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有效实施,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科学道路。




    ~END~





    联系我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