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沙龙预告 |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中国古代诗歌阅读的心理、计算与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11 沙龙讲座 主讲人简介 陈庆荣,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社科英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心理学报》编委,“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危机干预”江苏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心理健康与脑科学”江苏社科普及基地主任;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美国) 脑与认知科学系“访问研究学者”,澳门大学、香港教育大学访问教授(工作签证);目前,主要基于“文化-心理行为-神经科学”的视角,联合采用眼球追踪、EEG、fMRI等交叉学科技术手段,开展“汉语神经认知诗学”的原创性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Cogni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系列论文。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次报道,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主讲人&时间&地点 主讲人:陈庆荣教授 主持人:周加仙教授 时间:2023年12月22日15:30~17:00 地点:田家炳教育书院128
讲座主题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中国古代诗歌阅读的心理、计算与神经机制。
报告概要 中国古代诗歌是建筑在中国语言文字基础上的典型的文学性文本,具有迥异于印欧语诗歌的典型韵律和句法特征。基于此,研究者报告了2个眼动研究,1个EEG研究和1个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从而基于多维证据在多个层面推进对中国古代诗歌阅读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认识。研究一采用了经典的词汇空格范式考查了诗句阅读中韵律节奏和句法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眼动数据结果表明,句法切分,而不是韵律节奏切分提高了诗句的阅读效率。这说明,句法结构在汉语格律诗的认知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二和研究三,联合采用眼球追踪和EEG技术考查了中国古代诗歌阅读中押韵和语义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早期眼动指标揭示了独立的押韵效应,且在ERP数据中表现出对应的P200效应。晚期眼动指标显示,押韵和语义加工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押韵合理时,阅读诗句时呈现出经典的语义违反效应,从而诱发了典型的眼动模式。但是,押韵不合理时,语义违反效应消失。眼动实验的结果与ERP实验中N400的结果模式一致。研究四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考查了阅读中国古代想象和哲理诗歌的大脑模式。脑成像结果表明,阅读想象诗歌主要激活了右侧的缘上回、扣带回,以及左侧的梭状回;阅读哲理诗歌主要激活了左侧的额下回、中央后回以及双侧枕下回。综上,研究者基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多模态证据对神经认知诗学模型的构建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讲座关键词 古代诗歌、认知神经机制、多模态证据
教育心理学跨学科沙龙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策划的系列性学术活动,邀请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每月举行一次。沙龙旨在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推进教育实证研究发展,促进跨学科学术合作。 ~END~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