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跨学科沙龙 | 经济社会化:儿童经济认知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10

            2024918日下午2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01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跨学科沙龙(总第34期)。本次跨学科沙龙的主题为《经济社会化:儿童经济认知的发展》,由教心系赵欣副教授主持,主讲人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邵率博士。

      邵率博士首先介绍了经济社会化的意义。“相较于物物交换的古代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个体想要发展和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了解社会经济的运作方式。”经济社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已将经济社会化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该主题与消除贫困和良好的身心健康等主题密切相关。

      随后,邵率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儿童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框架,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对微观概念的认知,儿童在经济社会中如何推知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偏好、目标和动机。第二个是对中观概念的认知,儿童如何认知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的社会互动。第三个是对宏观概念的认知,儿童如何认知包括社会分配制度等在内的社会制度。为了令大家更好理解各个层面的内涵,邵率博士选择了三个研究进行讲解。


      关于儿童对逐利动机的认知的研究中,邵率博士发现,在对表现结果一致的小朋友们进行奖赏时,67岁儿童对存在内部动机(发自内心地喜欢做这件事情)与逐利动机(为了获得奖励而做这件事情)的小朋友没有显著偏好,但是儿童从7岁开始表现出对逐利动机的厌恶和惩罚:他们倾向于分给具有逐利动机的小朋友更少的奖励。该结果表明,对逐利动机——一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动机——的认知需要一定的社会性发展作为基础。

      为探究儿童对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的双向推理,邵率博士进行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探究儿童能否根据社会行为(Money or Thanks)推理社会关系(Communal Sharing or Economic Exchange),第二个实验考察儿童能否根据社会关系逆向推理社会行为。两个实验结果均表明,儿童对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动态发展趋势,并呈现出跨文化(中国与美国)的一致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倾向从分享关系需要付出金钱代价(因为重要的金钱与重要的关系相匹配),转变为“一次性”的交易关系需要付出金钱,而在长期且较为亲密的分享关系中使用金钱可能会带来疏远感。该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影响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反映社会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两者关系的理解逐渐趋向成人的认知。

      在第三项研究中,邵率博士探索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对平均主义和优绩主义制度的认知与推理,尤其是对不同制度下组织成员的个人努力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的评价。研究发现,在个人努力维度,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认为“多劳多得”(优绩主义)制度下的组织成员会更努力工作,而“平均分配”(平均主义)制度下的组织成员不会努力工作;在人际关系维度,成年人组认为“平均分配”制度会让组织成员更可能地帮助他人,儿童组和成年人组认为“多劳多得”制度下的组织成员不会与他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邵率博士讲道,尽管现在社会“反优绩主义”盛行,但人们需要辩证看待优绩主义,不能简单地将优绩主义与社会不平等划等号

      经济社会化有很大的研究前景。邵率博士说道,现在关于经济社会化的研究大多在实验室中进行,学校与家庭教育在当中的作用有待探究。并且,经济认知与基础数认知的关系、经济认知有关量表的开发和追踪以及如何培养财经素养等问题仍需要研究者讨论与解决。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化这一领域研究对相关教育政策有何启示意义,如何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是之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教心系师生就儿童内外部动机的重要性、社会流动性与社会分配制度的关系以及后续研究的可行方向等问题和邵率博士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此次跨学科沙龙活动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了经济社会化这一研究话题,理解了儿童在不同层面如何认知经济现象。邵率博士的专业见解和对教育政策的深刻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联系我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