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

爸爸去哪儿了?听李萱博士剖析中国家庭中的父亲参与
 发布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27

5月12日下午两点,教育心理学系在田家炳楼132举办了第十一期教育心理学跨学科沙龙,上海纽约大学的李萱博士应邀带来了题为“中国家庭中的父亲参与: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学术讲座。本次沙龙活动不仅吸引了许多校内师生前来交流,还采用了远程会议的方式与线上的百余名参会者积极互动。


“中国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在学术界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个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李萱老师首先跟大家分享了近现代史中的父亲角色变迁。她以曾国藩、梁启超为例,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的父亲角色,随后又向大家介绍了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父亲角色的变化。

李萱老师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的参与逐渐增加,亲子互动风格逐渐趋向平等、温暖。但是父亲的育儿参与水平仍然远远低于母亲,事实上男性参与育儿时间的增长远远比不上女性参与育儿时间的增长,“照料鸿沟”不增反减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李萱老师发现,作为家长的中国父亲,经历了彻底和深刻的变革,逐渐抛弃家长的权威,走向以儿童为中心的养育方式;然而,作为男性的中国父亲,却依然没有形成平等承担育儿责任的观念,“选择性”地参与育儿,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扩大了性别之间的鸿沟

李萱老师提出了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建议:首先,对于中国父亲的历史性研究,可以再系统地梳理传记、媒体、法律等相关资料,从朝代的变化和地域多样性上进行探索;其次,可进一步研究亲参与对核心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如何影响孩子、母亲和男性自身的发展;最后,父亲在多代主干家庭中的角色,比如父亲如何在家中与参与育儿的祖辈共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活动的最后,李萱老师耐心为线上的同学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并与现场的师生积极互动,从中国家庭父亲参与的未来研究方向、现状发展等多角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沟通交流。


联系我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