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心理学系师生参加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发布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17


     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231013-15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数字化时代下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在四川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研究生及心理学爱好者参加。会议旨在加强心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顾昕副教授、肖悦老师、博士研究生张志聪、硕士研究生胡颖和吴双参与了论文汇报。

     

    汇报1

      顾昕副教授汇报了论文《因子分析模型中的贝叶斯次序假设评估》:次序假设表达研究者关于模型参数大小关系的理论。在因子分析模型中,评估关于因子负荷的次序假设可以解决许多心理测量问题。例如,在信度分析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检验因子负荷的等式假设,即tau equivalence检验,作为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的前提。在效度分析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特定指标的主负荷与交叉负荷的大小,来判断题项的区分效度。此外,评估某个因子的各负荷次序大小,可以明确各指标在测量该因子时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提出因子分析模型中的贝叶斯次序假设评估方法,使用贝叶斯因子检验次序假设是否受到数据的支持。


    汇报2

      肖悦老师就《密集型追踪研究中个体内和个体间信度的评估——基于两水平随机动态模型的方法》进行了汇报:密集型追踪研究适合用于探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与个体差异,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一大热点。但因测量时间点非常密集,这类研究使用的测验工具通常很短,很容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而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并未受到足够关注。已有的大多数信度评估方法混淆了个体内和个体间水平的变异或是难以处理个体间差异,并不适用于密集型追踪数据。本研究建构了一个动态结构方程模型的框架下的测量模型——两水平随机动态测量模型two-level random dynamic measurement model,简称为2RDM模型),基于2RDM模型进行方差分解,推导出项目和量表的个体内与个体间信度的计算方式。通过一个小的模拟研究,展现了2RDM模型的软件实现及信度指标的估计准确性;并将所提出方法应用于简版感知压力量表的实证数据,阐述了该方法对于多维量表的实际应用。


    汇报3

      张志聪博士研究生汇报了论文《婴儿图式影响道德困境中的义务论认知》:婴儿图式是一种与儿童特征有关的认知图式,会对个体的注意、情绪、动机、行为和知觉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经典的两难电车困境中,当个体作为旁观者感知他人可能做出的功利主义或义务论道德选择时,可能会受到决策者所具有的婴儿图式的影响。在首次接触到道德判断的主体时,他们的名字和面孔是最有可能给我们留下第一印象的特征。这项研究进行了三个实验,关注的是人们会如何看待具有婴儿图式(与名字和面孔有关)特征的个体或人工智能在道德两难困境中的决策倾向。研究结果验证了个体会更倾向于认为具有婴儿图式的道德决策者更可能做出义务论的道德选择,即更加遵守不伤害无辜者的道德准则。并且在对人类决策者的道德认知中,人际温暖感知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但在对于人工智能却没有发现这种中介作用。


    汇报4

      胡颖硕士研究生就《410岁儿童对学业进步和退步的理解与评价》进行了汇报:本研究探究了儿童对学业表现变化的理解与评价。在研究一中,给4~10岁儿童展示两个故事人物的考试表现的变化情况:一位保持不变,一位有进步。各年龄儿童均推测不变者更加聪明,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为进步者比不变者更加努力,逐渐对进步者的评价更高。研究二探究变化方向(即,进步或退步)的影响,发现当比较成绩退步者与不变者时,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更偏好不变者。研究三探讨了进步者与不变者最后一次考试的比较情况对学龄前儿童评价的影响,发现进步者最后表现超过不变者时,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会更加偏好进步者。综合看来,在410岁之间,儿童在推测与评价学业成绩时可以逐渐考虑学业表现随时间的变化,并且会灵活考虑到变化方向及最终表现等因素。


    汇报5

      吴双硕士研究生汇报了论文《青少年合作推理讨论中的互动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中学课堂实施了基于合作推理讨论的课堂干预,探究了青少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互动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参与者为29名七年级学生,形成4个讨论小组各开展7次合作推理讨论。本研究对28个小组讨论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视频编码,并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同性之间,互动双方拥有较高的社会性水平,及发出者对接收者的喜爱度越高则情感互动越容易发生;(2)异性之间,互动双方拥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及发出者对接收者的喜爱度越高则认知互动越容易发生;(3)与前两种互动不同的是,接收者对发出者的喜爱度正向预测了二者之间发生行为互动的频率。以上结果表明,青少年在合作推理讨论中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情感互动,避免认知互动,而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则更容易投入到认知互动中。认知和情感互动受发出者的喜爱度影响,行为互动则受接受者的喜爱度影响,表明不同类型互动的发生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视频分析揭示了合作推理讨论中青少年的同伴互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究同伴互动的发生机制与促进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END~

     


    联系我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