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学前儿童真的有必要参加校外兴趣班吗? 发布时间:2020-12-14 浏览次数:275 随着学生学习竞争压力的日趋增长,兴趣班在国内日益普及,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等占据了儿童校外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当代父母开支中重要的一部分。任丽欣老师分享了近几年来与多位校内和校外的合作者一起开展的相关系列研究。
兴趣班普及原因 任丽欣老师指出,现有文献从多个方面提及了校外兴趣班兴盛的原因,比如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增强、“不让孩子输在起点”的普遍焦虑以及家长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更多关注等等。
课外活动参与度测量 在国外,已有较多研究关注了校外教育与学龄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西方文化情境下,许多课外活动都是在校内进行的。在我国,由于国家政策等原因,儿童参与的课外活动多在校外开展,近些年来校外教育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尽管存在这样的不同,国内国外的课外活动依然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例如课外活动都具备定期性、结构化、以提升技能为目标等特点。任丽欣老师在考察中国学前儿童的课外兴趣班参与时,也借鉴了西方的已有文献。 基于文献,任丽欣老师指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并非二分变量,我们应该从广度(不同领域)、强度(上课每周时长、频率等)、持续性(时间长短)、卷入程度(儿童在行为、情绪、认知层面的参与)等多维度入手对“兴趣班参与”这一概念进行测量。
兴趣班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任丽欣老师借助实证研究结果,给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们讲解了她与合作者开展的几项研究,对兴趣班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任丽欣老师团队发现,兴趣班的参与同学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均存在一定关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运动类兴趣班与认知发展之间以及艺术类兴趣班与社会情绪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兴趣班参与对儿童发展可能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效果。任丽欣老师团队检验了过度负荷假说(overscheduling hypothesis),即儿童适度参与兴趣班可能会对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参与过度时,可能不再有额外的效果,甚至会对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还对这一假说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拓展。比如,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任丽欣老师团队采用了广义相加模型,发现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的某些维度之间呈现了“过犹不及”的趋势,但是与儿童发展的某些维度却又呈现出了“高原效应”(plateau effect)的趋势。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还进一步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长参与等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报告的最后任丽欣老师指出,兴趣班参与这一现象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需要从不同维度出发去探索兴趣班参与这一概念本身,并关注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的多个领域之间的关联。就学前儿童是否应该参加兴趣班来说,每个家庭、每个小孩都具有其独特性,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亟需更多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的出现有助于为家庭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Ren, L., Chen, J., Li. X., Fan, J. Wu, H., & Li, L. (2020).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hinese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Who benefits more?. Child Development. Ren, L., Kutaka, T., Chernyavskiy, P., Fan, J., & Li, X. (2020). Organiz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hinese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 Testing the overscheduling hypothesi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0, 101845. Ren, L., & Zhang, X. (2020).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mong Hong Kong preschooler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65, 101267.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