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跟马淑风老师一起探索儿童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6 浏览次数:263 你是否还在死记硬背中徘徊游走? 你是否还在题海战术中奋力挣扎? 你是否好奇怎样才能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心动不如行动,赶紧跟着马淑风老师一起来探索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秘诀吧!
10月23日下午,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马淑风副教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305教室,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及其学习模式研究”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吸引了许多来自教育学部、及其他院系的老师和同学参加。
在报告的开始,马淑风老师就提出了一个能够引起学生们共鸣的话题“父母以为的大学生活 vs 我所经历的大学生活”,指出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实际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而对于现实世界给予我们的各项信息、种种考验,如果我们不能以清醒的头脑、严密的逻辑、高效的思维去处理和面对,我们很可能会陷入窘境无法自拔,由是进一步引出了当天报告的核心——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在整场报告中,马淑风老师不仅带着大家探讨了“什么是高阶思维能力?”“如何培养高阶思维?”“如何提高儿童的创造力?”等问题,还跟大家分享了她自己正在进行中的关于“合作推理讨论”的课堂干预研究。
高阶思维能力定义 马淑风老师从已有的研究出发,总结了学界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三种不同解读:其一,通过反思性的思考得出合理判断或评价的能力(Ennis, 1991),比如当我们在手机上阅读一些关于社会事件的报道时,会通过了解信息的来源、文章中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各种细节当中的逻辑性来判断该事件是否可信;其二,针对复杂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能力(Kapur & Kinzer, 2007),比如当灾害发生时,应急救援人员需要提出一个应急预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疏散人群或者实施救援;其三,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新的情境中的能力(Day & Goldstone, 2012)。
马淑风老师分析了这三种解读之间的相关性、关联性及定义中重合的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于高阶思维的一个整合性的定义:“高阶思维可以定义为一个包含了认知以及元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进行知识的分析、创造和综合。个体通过识别知识之间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在先验知识和新信息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方式,处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或者解决没有特定答案的问题,最终形成对该情况或问题的整合性的心智模型,以及对该领域一般性的、抽象的、图式化的理解。”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马淑风老师指出,因为高阶思维内涵的复杂性,这种能力无法凭借简单的机械式的记忆或是重复固定的步骤就可以获得,而是需要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逐渐养成,也就是需要一个贴近学生经验、承载育人价值的真实情境。首先,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依托于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者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获取知识和信息。其次,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采用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比如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建构式学习等更加注重互动和体验的学习模式,从而促进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杨向东,2017)。
紧接着,马淑风老师以培养儿童创造力为例,向大家具体讲述了如何培养这样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儿童创造力一般是从个体的创造性、创造的过程、创造的环境三方面着手展开研究,目前针对个体创造性培养的研究较多,例如在常规课程之外,由专门的老师在特别设置的“创造中心”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而马淑风老师格外关注到如何通过构建一个环境来促使创造力的萌发,并着重介绍了她的研究团队目前主要研究的一种情境——合作推理讨论。
合作推理讨论 合作推理讨论内容——马淑风老师在报告中介绍了合作推理讨论的内涵、实施,以及课堂应用。学生需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通常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复杂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立场,并提供理由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仔细倾听,评价,并回应别人的论点,衡量理由和证据,并考虑其他可能的观点。整个讨论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开放的参与模式,教师作为辅助性的角色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合作推理讨论课流程——马淑风老师进一步详细解读了合作推理讨论课的流程,与在场的师生一起探讨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比如,在国内的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在以应试为导向的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非常少,这些锻炼机会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在开放式的学习情境下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合作推理讨论课上,老师会给到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时间,让学生通过做笔记等方式记录重要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小组汇报并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合作推理式课堂对高阶思维的影响——合作推理式课堂对学生很多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论述能力、类比推理、关系性思维、决策能力、链条式因果推理、学术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合作推理在我国中学课堂的教学干预研究 关于合作推理讨论能否促进儿童的创造性表现?——马淑风老师研究团队基于河北省某中学474名七年级学生,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前测确定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和社会性特征,在后测探索了现实问题的解决,最后选取有效回答结果,对结果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阅读能力、非言语推理能力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参加合作推理讨论的学生提出的有效方案显著多于对照组的学生,而且实验组学生提出的有效方案在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适用性上都优于对照组学生的方案。 合作推理讨论的作用机制探究 关于合作推理讨论如何促进了儿童的创造性表现?——马淑风老师发现,合作讨论中的互助行为很可能对儿童创造性表现具有较大影响,并从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马淑风老师通过构建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探索合作推理讨论中同伴关系的变化。该项目目前仍在进行中,马淑风老师将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究合作学习对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额影响机制,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前来教育心理学系交流、讨论,马淑风老师也非常期待与更多的学者、教师、家长合作,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同学们都被马淑风老师的报告内容所吸引,报告结束后依然就该领域相关问题与马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马淑风老师也耐心的一一作答。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