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沙龙 | 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拉扯:亚裔女性在理工科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2024-12-10 浏览次数:10 2024年12月4日下午2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01开展了第37期跨学科沙龙。本次跨学科沙龙的主题为《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拉扯:亚裔女性在理工科的挑战与机遇》,由教心系马淑风副教授主持,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王亚鹏助理教授。 讲座伊始,马淑风老师对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王亚鹏老师。王亚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助理教授。他于2022年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亚裔美国、定量研究方法等。他关注国家及社会制度/情境如何影响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机制与结果,以及阶级、种族/民族、性别如何共同影响教育不平等。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讲座一开始,王亚鹏老师向在座的老师和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在求学生涯中是否有听过“女生不适合学理科、男生在理科方面会超过女生”的说法?问 题一提出,现场许多人纷纷举起手表示赞同。王亚鹏老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刻板印象与理工科学习。 虽然在传统语境中,刻板印象往往是带有贬义意味的,但事实上,刻板印象可能也会带来正面的效果。王亚鹏老师举了个例子:对于理工科不那么好的男生,刻板印象可能会让他们将成绩不佳归因为自身努力不足,从而加倍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刻板印象起到一个“托举”的正向作用。 那么,是否存在某类人群在理工科学习中同时出现正面和负面的刻板印象作用呢?王亚鹏老师带着这一思考,将研究焦点放在了亚裔女性这一群体上。 亚裔女性身上存在多种冲突的刻板印象。作为女性,她们会受到“天生不适合学习理工科”的负面刻板印象作用。然而,作为亚裔——模范少数族裔,她们同时被认为“天生适合学习理工科”。亚裔女性天然地受到两种冲突偏见的拉扯,那么,哪种刻板印象对她们的影响更大?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王亚鹏老师想要探讨的问题是:1、在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拉扯下,亚裔女性在STEM(常指理工科专业)专业偏好与STEM学位获得结果方面,与男性、白人同辈相比表现如何?2、一系列学术和社会心理因素如何解释性别-种族在这两个结果上的差异? 研究变量与研究方法 关于研究的自变量,王亚鹏老师选择性别与种族的交互:亚裔女性、亚裔男性、白人女性以及白人男性。并且考虑到在理工科领域中白人男性的数量最多及优越性最大,为了保证研究的稳健性,王亚鹏老师将白人男性作为参照组进行后续分析。 根据生命历程理论和STEM PIPELINE观点,王亚鹏老师选择了三个解释性因素(中介变量):大学之前的STEM学术准备、数学态度以及职业期望。 学术准备:包括数学课程和科学类课程成绩。 数学态度: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自我反思(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情感状态)在预测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数学态度包括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兴趣以及数学成长型思维。 职业期望:使用威斯康星地位获得模型(Wisconsin status attainment model)。 王亚鹏老师从美国数据库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ELS2002)中选择了两个二分变量作为因变量:进入大学时是否偏好于选择STEM专业、是否能获得STEM专业学位。 王亚鹏老师选取的研究方法是Logistic Regressions、KHB method for mediation analysis(Karlson, Holm, & Breen, 2012)及Multiple imputation for missing data。 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 描述统计结果发现,虽然亚裔女性对理工科专业偏好低于白人男性近20%,但是在理工科专业学位获得上没有明显差异。初步分析,亚裔女性没有那么高的兴趣要去选择理工科专业,但是一旦她们进入到这个学科,她们的表现并不一定会比白人男性差,王亚鹏老师解释道。 分析解释性因素的描述统计结果时,王亚鹏老师发现,亚裔女性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刻板印象的影响。 关于学术准备,亚裔女性主要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亚裔女性和亚裔男性的数学学术准备均显著高于白人女性和白人男性。 关于数学态度,在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兴趣方面,亚裔女性主要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亚裔女性和白人女性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兴趣均显著低于亚裔男性和白人男性。然而,在数学成长型思维方面,亚裔女性主要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亚裔女性和亚裔男性的数学成长型思维均显著高于白人女性和白人男性。王亚鹏老师认为,这可能与亚裔文化中“勤能补拙”等思想有关。 关于职业期望,亚裔女性主要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亚裔女性和白人女性的理工科职业期望均显著低于亚裔男性和白人男性。 STEM专业偏好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准备无法解释亚裔女性与白人男性在STEM专业偏好上的差异。数学态度可以解释一部分问题,亚裔女性可能因为数学自我效能感更低、数学兴趣更小而不去选择理工科。而职业期望能完全解释亚裔女性与白人男性在STEM专业偏好上的差异,即亚裔女性和白人男性对职业期望的差异决定了她们专业选择偏好的差异。 STEM专业学位获得的回归分析结果与之前的描述统计结果类似,除了白人女性与白人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亚裔女性和亚裔男性与白人男性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证实了王亚鹏老师提出的结论:即使亚裔女性出于职业期望的考虑而更少地选择STEM专业,但是一旦她们选择了这些学科,她们的学位获得不会受到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的影响。 接着,王亚鹏老师进行了两项补充分析。补充分析一关注的是学生在STEM学位上的坚持性,即是否有转入非STEM专业或辍学的行为。结果表明,相比白人男性,亚裔女性转专业和辍学的行为显著更少,即她们在STEM学位上的坚持性更高。 补充分析二是为了回应对该研究的理工科分类的质疑,因此其关注的焦点是,在三种STEM分类下上述结果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无论哪种理工科分类,亚裔女性的理工科专业偏好和学位获得均没有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王亚鹏老师得出以下结论:亚裔女性和白人男性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对于学术的、对于职业的期待,这导致了她们更少地选择理工科专业。然而,只要亚裔女性进入到理工科专业,她们就能变得和男性没有差异,甚至在完成学位的坚持性上亚裔女性更胜一筹。 总结 讲座最后,王亚鹏老师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不足。首先,目前研究所用的数据需要更新,未来研究可以就过去的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在的数据分析结果作比较,观察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当下的亚裔女性在理工科学习方面是否与过去有所差异。其次,亚裔群体仍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学业表现较优异的华裔或韩裔与学业表现较落后的越南裔或老挝裔的比较。 讲座结束后,在场老师和学生就如何减轻人们对女性在理工科学习中的刻板印象、女性在理工科学习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女性和男性在职场待遇上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分析。 在本次讲座中,王亚鹏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在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拉扯下,亚裔女性与其他群体在理工科专业选择偏好和理工科学位获得表现的差异。通过讲座,教心系师生们对亚裔女性在理工科领域所面临的刻板印象、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讲座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偏见不仅影响了亚裔女性的职业选择,还可能在无形中限制她们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的发展空间。 讲座引发了师生们对现有教育模式的反思,尤其是在如何打破学科选择和学术成绩中的性别与种族差异。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减轻这些差异并促进所有学生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联系我们 |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
|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 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