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实践交流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师生赴杭州云谷学校参观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08 浏览次数:3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师生赴杭州云谷学校参观活动

            202442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的师生们一同前往浙江杭州的云谷学校进行实地参观,聆听了云谷学校老师们对学校的介绍,并就办学理念、课程架构、素养评价和科技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357.jpg


    学校参观

      本次交流活动从早晨开始,在云谷学校校办周沭罕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教心系师生们一同参观了云谷校园。周老师首先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杨向东教授对云谷学校一直以来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周老师询问杨老师,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云谷学校,他会怎样选择。杨老师认为,“科技”“素养导向”“共同创造”这三个词高度概括了云谷学校的最大特点。周老师认为杨老师的概括十分精准,并介绍云谷学校从创校之初,就明确了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探索之路,借助科技的支持,探索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新样态。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431.jpg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434.jpg

      参观活动以云谷会客厅为起点,这里是云谷文化的展示中心,“云谷何来”展示了云谷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愿景;“云谷土话”是云谷在课程育人、家校合作、学法教法等方面的实践。接着,周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教学区域,并介绍了云谷课程的两条主线:中国和世界文化、社会实践与服务。例如,通过敦煌、故宫、宋韵等主题的艺术探索,孩子们以多种形式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对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厚植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学校还开发了《字课》《词课》《文课》学习资源,从汉字、历史、哲学三方面逐步理解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由不同学段孩子们发起的防鸟撞项目。学校的“弹簧教室”设计新颖合理,每个教室不仅有宽敞的走廊,还有户外露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学习活动环境。随后,周老师带大家参观了云谷学校的学习中心,除了作为常规图书馆的功能外,这里也是学习生发的地方,是师生们上课和研讨的场所。书籍的陈列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帮助学生区分科学技术和文学创作的知识,分辨事实与观点;图书的采购策略也十分灵活,以师生的真实课程需求为出发点。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437.jpg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444.jpg

      学校的实地参观结束后,云谷学校的四位老师分别从学校建设、核心素养培养、考核评价、智慧校园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云谷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体系。


    座谈交流

      云谷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陈迪老师主持下午的座谈活动,她向杨向东教授一直以来对云谷学校的指导表示了感谢,并介绍了座谈活动的议程:学校概况介绍、云谷课程分享、云谷素养评价介绍和云谷教育科技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459.jpg

      周老师在校园参观基础上,做了云谷学校概况的介绍。云谷学校于2016年筹建,2017年进行了第一批招生,在校师生超过1700人,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的大校园。而云谷的logo经过35次的精心迭代,是“云”和“谷”两个字的篆书变体,整体还象征着每个人独特的指纹,也包含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家、校、社三方协作,让每一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等丰富的内涵,不仅代表着这是盛多良善产生的地方,也期望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壮志凌“云”、虚怀若“谷”的优秀品格。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503.jpg

    云谷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3.01P5C

    --初中学术长丁义老师

      初中学术长丁义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云谷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3.0(1P5C)。该框架旨在通过中小学课程助力学生的素养发展。框架还强调整体性的构建,并围绕两大跨学科领域来设计课程类型和培养学生素养。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分科课程和潜能课程,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潜能课程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在具体实施方面,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该课程整体定位于学科首席课程架构,通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文史哲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各学科都需要通过学科首席带领并经过多次迭代来建设热力贡献图,明确该学科对国家规定的核心素养以及云谷的核心素养的贡献。

      实现学习形式落地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丁老师认为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研热词都十分重要,各学科也需有自己的教学标识和方法。例如,英语采用单元主题下的项目化学习,历史则采用任务群驱动的探究性学习。

      对于超学科课程,云谷学校采用阶梯化设计,小学阶段从学科出发解决真实问题,而初中阶段的项目化学习(PBL)则更加明显地超越学科特性,提供更多方法论和科学性的培养。

      在丁老师的分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的老师们也针对走班制和合作学习开展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并与丁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511.jpg 

     

    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被看见

    --课程院评估部负责人李明老师

      李老师通过他个人的教学经历引入话题,认为传统的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充分捕捉孩子的真实价值,因此需要一种基于素养的评价方法。云谷参考大学企业关注的重点、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识,以及国内外学校当前的行动,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素养的评价体系。云谷在素养培养中采用的1P5C模型共包含18个指标,每个指标都需要有相应的量规,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素养评价体系,并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进行评价,既考虑了个人层面的成长,也关注着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李老师提到,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云谷对于素质评价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每个学生的成长画像。这种形式的评价过程更加全面重视证据,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作为支撑。

      在评价确定的全过程方面,需要首先完成学教评方案的制定,并经由教师们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到开学初的评估部核查。这个过程确保了评价方案的适宜性和进阶性,并最终面向家长和孩子公开,以确保过程性评价能够真正落地。

      学生个人成长轨迹通过数字成长画像集来记录,这种记录方式重视证据,包括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有意采集的数据、分析解读以及反馈支持。而表现性任务作为证据中的一环,在设计上确保了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并且通过细化学习证据和创设评价量规,表现性任务的每一次完成以及过程中的修改都成为了重要的学习证据。

      此外,李老师还提到了数字化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包括在线校本学习资源、学习证据与反馈、精准学习和个性化推送,以及每个学期的成长目标设定和每月的汇总上传。

      最后,李老师展示了高年级学生使用的素养成绩单,这份成绩单通过实例以及学生多维度能力的展示,能够充分地表现出学生个人的特色和优势,为学生的出国深造申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李老师的分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的师生们也从个性化推荐、评价的总体性以及个性化等角度与李老师进行了交流。

    微信图片_20240508091525.jpg

     

    云谷学校K12智慧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

    --云谷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铁威老师

      铁威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云谷学校K12智慧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首先,他指出了智慧校园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包括数据孤岛问题、缺少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和规范、数字化提效不明显以及数据使用不充分等问题。对此,云谷学校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愿景,即将传统的经验型学校转变为科技创新型学校。这一转变的核心是科技导向的建校理念,利用技术建立学校与未来的联系,让老师们体验技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学生们打开新的视野。

      铁威老师强调了研发团队与教师团队的深度合作,其中一些老师具有双重身份,不仅进行日常教科研任务,还参与着技术讨论和痛点问题的解决。研发团队与教师团队的紧密合作,确保了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云谷引入了第三方参与建设多平台、集成化的软件。铁威老师指出,平台的建设不难,持续运营也不难,而学校长期坚持使用才是真正的挑战。这需要从上到下的认可,还需要一些规范制度的保障和专业团队的运营。

      随后,铁威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各个板块,包括校务平台、教务平台、选课平台、课程资源平台、精准教学平台、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学生全息画像、教师全息画像和教育大脑等。并在最后介绍了校园科技范建设,包括AI作画和AI备课助手。

      在铁威老师的分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的师生们从核心素养画像、屏幕使用时间以及评价结果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a


    结语

      在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中,教心系师生们深入了解了云谷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体系和科技支持等方面,对云谷学校融合科技与素养导向的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云谷学校依托阿里巴巴的技术支持,构建了一套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强调教师团队的协作与创新,以及传统文化教育与公益活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新的学习环境。

      在如何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教育、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以及如何建立全面而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云谷学校的创新实践为教心系师生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启示。

      此次参观不仅加深了教心系师生们对现代教育趋势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微信图片_20240508103232.jpg




    ~END~

    联系我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3078
    电子邮件:depecnu@163.com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版权所有 201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技术支持: 上海屹超